观后感
(一)  老后是谁?很多人并不知道。  但居住在湘西大山深处瑶族山寨里的人都认得这位满头白发、矮矮墩墩,几十年背着相机,在这里走村串户的老人。  他就是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者、民俗摄影家老后。老后,本名刘启后,隆回县的一位退休干部,今年70岁。  (二)  我认识老后是最近的事。  以前看过他一些关
【老昆明故事】老后的故事——写在摄影展之际

  (一)

  老后是谁?很多人并不知道。

  但居住在湘西大山深处瑶族山寨里的人都认得这位满头白发、矮矮墩墩,几十年背着相机,在这里走村串户的老人。

  他就是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者、民俗摄影家老后。老后,本名刘启后,隆回县的一位退休干部,今年70岁。

  (二)

  我认识老后是最近的事。

  以前看过他一些关于民族民俗风情的摄影作品,但未曾见过面。

  前些日子,他拿来一摞山里老人的肖像摄影作品,把我深深打动了。

  他说,想在长沙举办一个展览。

  我马上在他的策展方案上签了名,并表示十分愿意为他的展览出一分力。

  因为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展览,需要有更多像老后这样挚爱传统文化的热心肠的人。

  老后告诉我:1995年,他提前退了休,从此沉进偏远山乡,专门从事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又特别喜欢为那些大山里的老人拍照,听他们的故事

  好多年过去了,老后为2000多位大山深处的老人留下了原生态的影像资料。这次挑选了其中一小部分展出,只想引起社会对民间文化和大山深处老人的关注。

  老后这些年,为挖掘、记录、整理、抢救和传播民间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0多年来,他先后300多次深入邵阳隆回偏远瑶寨考察调研,并把这里古朴、能歌善饮、特别爱美的瑶族部落誉之为“花瑶”,且不遗余力地向外推介,得到广泛认可。自此,这个几乎被民族史料和外界遗忘的古老宗支——花瑶,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

  近年来,他又潜心研究古老诡秘的湖南梅山民间宗教文化,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老后,荣获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新闻人物”和“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等殊荣。但老后还是原来的老后,仍拿着每月1100多元钱的退休工资,总是飘忽不定,在不停地追寻……

  (三)

  老后的这个展览如期在长沙举行了。

  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先生为他题写展标:“我的父亲母亲——老后的大山情结”。

  国家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著名策展人姚安博士亲自策展; 湖南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吴友云先生全力筹划张罗展出。

  展览很轰动。

  我选择了一个人少的时间去看展览,老后和夫人陪着我。

  细细品读这一帧帧肖像,我的心再次被深深地震撼了。

  那一张张饱经岁月沧桑的脸庞,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瞬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一幅满面皱纹的老妇人肖像前,我流泪了。

  那刀刻斧凿般的皱纹,布满了岁月的风霜雨雪;那黝黑铮亮的肤色,写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还有那坚韧、慈祥、渴望的眼神,强烈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这是大山深处父老乡亲真实生活的写真;

  这是留给城里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坚实印记。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看了这些图片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这些脸上藏着一部中国农民史。”他还说:“如果每一种文化遗产都有一个老后这样的人守着它多好!”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先生感叹:“这是最后一代饱经风霜、饱经社会磨砺的中国农民的脸谱。”

  英国著名电视制作人麦克·纽曼写下了这样的赠言:老后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魅力。作品深刻透析了百姓生活及他所深爱的土地。他在捕捉人物活动的瞬间,对镜头的把握和对自然光的运用等都充分体现了一位艺术家唯美的眼光。

  很多人看了展览后都感慨不已。

  有位农民工看了展览后,执意要在留言簿上写几句话,写着写着就哭了起来……

【老昆明故事】老后的故事——写在摄影展之际

http://m.nmgzasp.com/zw/269610/

推荐访问:写在全国摄影大展之际 摄影展前言 写在召开之际 写在教师节之际 写在退休之际 写在毕业之际 写在生日之际 写在出版之际 摄影展主题 平遥摄影展 摄影展策划书 摄影展观后感 摄影展海报 摄影展方案 摄影展图片 书画摄影展 上海摄影展 写在开工之际 写在分手之际
相关阅读观后感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