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验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传媒大学理工学部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 技术创新模式有两种:一种来自经验探索或已有技术的延伸  一种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生产力的“知识形态”,应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国传媒大学理工学部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 技术创新模式有两种:

一种来自经验探索或已有技术的延伸  一种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

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生产力的“知识形态”,应 用于生产中能够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 物质生产迅猛发展,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智库|专题]。  马克思的“科学是生产力”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它打破了以往“科学与经济、生产无关”的传统 观念,揭示了科学与经济、生产的紧密关联,为 人们更好地发挥科学的生产力功能提供了思想基 础。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 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 现的。 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 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 增长的内生变量。 (三)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 产业结构呈现升级  经济形式发生变化  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一)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 马克思意识到,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 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 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人类社 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推动旧的生产关系发生不可逆 转的变化,直接参与到不可阻挡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当中,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 发生于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以现代科学革 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的。这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再调整。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证  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 深刻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 (三)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 一些未来学家从科学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变革出发, 提出了“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知识社 会”等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学说,这有一定道理,也有 不足之处。 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变革不仅包括生产力, 而且还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那种片面夸大科学 技术的社会作用,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科学技术决定的 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 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 也揭示了在资

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 异化现象。 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 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 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批判 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 不是技术决定论的,也不是社会决定论的,对于 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 法兰克福学派观点: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自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 变成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 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形的、 “单向度”的人  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 意向,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 工具理性成为唯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 裁的手段。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学技术理论的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如实地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对科 学技术的全面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意义上丰 富了马克思主义。  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将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转变为 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掩盖了科学技术异化 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把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转换为 科学技术问题,小姐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批 判,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  实际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不能归咎于科学 技术本身,而应该归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 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 论  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 以及现代生态学的兴起,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 将目光转向生态环境问题,介入人类与生态的关 系探究,把生态问题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联 系起来,形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西方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流派。  代表人物:高兹、莱斯、奥康纳、福斯特、阿格 尔、克沃尔等。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评价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 的探讨。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 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 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 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 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 生态

马克思主义者区分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 理性、科学技术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运用, 将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结合起来, 拓展了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视域,对我们深刻地理解资 本主义社会、发现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资本因素,树 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 术,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相关的社会建制建立是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基本 条件。 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与科 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形成密切相关。  在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中,经济支持制度、法律 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 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引 导。  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新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 建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必须运行科学技术体制 改革,以保证科学技术的良性运行。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和内涵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  科学认识总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 会关系中展开的;  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项基本 内容。  社会建制是从创建科学学会进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开 始逐渐形成壮大的。

17世纪英国和法国皇家学会成立19世纪德国大学实验室 制度和研究班制度建立美国大学习和研究生院制度建立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过程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过 程,也使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角色最终得以确立。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  所谓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 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 种类,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社 会体制、活动机制、行为规范等要素。它们承载 着科学技术活动的展开,成为其必不可少的条件,

资料大全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http://www.lp1901.com)。  在科学技术社会建制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机 构有:科学技术的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ITU、 FCC等),科学技术的活动组织机构(各种学会 如影视技术学会等),科学技术的传播机构(大 专级本科院校、出版社),科学技术的人才培养 机构(研究生院、科研院所),等等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是其社会建制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社 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 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 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经济支持制度、法

律保障体制 (如专利法、版权法等)、交流传播体制、教育培养体制 和行政领导体制等。  积极推进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完善科学技术体制,使其与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相适应,对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 水平和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 用。  了解科学技术体制的主要内涵,对理解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的方向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科学技术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法律保障, 是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制  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从事科学技 术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推进, 科学技术活动的主题和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从而使得科研活动的组织机制相应地呈现出新的 特点:

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基础应用研究,从非战略型基础研 究到战略性基础研究。  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从高校科研到“官产学” 三螺旋。  从“机械连带”到“有机连带”,从正式的学术交流 到非正式的学术交流,如创新者网络、虚拟科研组织 或e-科学等等。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伦理研究  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科学共同体是从事智 力劳动的职业群体,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 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  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伦理:从研究伦理的视角看, 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要对研究中的个人、 动物以及研究可能影响到的公众负责,遵循 “公众利益优先原则”。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 

(二)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责任 马克思认为,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 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目的是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这就从人类、 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角度,为技术共同体的伦 理规范指明了最高目标。 技术共同体的主体是工程师。工程师技术活动要遵循 四个基本伦理原则:

   

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 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 诚实公平 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三)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  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 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的发 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如克隆人 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基因增强伦理问题,网 络伦理问题,核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运用伦理 学的基本原则,结合

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 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 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 (一)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 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政策体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军事对抗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 政治理念及行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二)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 在马克思看来,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大规模应 用,是与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劳动方式联系在一起 的,后者是前者不可逾越的社会基础。  随着“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推进,社会经济 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很大一部分课题来源,提供了 科学和技术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科学技术 发展所使用的物质手段。  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基础,社会 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刺激因素。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关 于此点,默顿做了相关论述。 (四)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教育的一项 主要功能就是向人们传授前人或他人所获得的科学知 识和技能。  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教 育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的传 播、消化、吸收和应用,教育的实施培养着人们的科 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 因此,良好的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 有教育,科技事业就后继乏人,科学技术知识就无法 传承。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五)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科学 技术越是向前发展,理论思维也越重要。  一切理论思维过程——不管从事理论思维的 科学家们愿意与否、承认与否、自觉与否— —都要受到他们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 影响。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 法论,对科学技术活动有指导作用。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 

二、科学技术运行的国家治理 (一)大力发展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 安以及可持续发展服务。这方面包括:工业化、信息化、 城市化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 全等涉及国家安全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资源节约、环

境 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 的公平和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  

在大力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基础应用研究。 在大力进行战略性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战略性基础应用 研究 在积极发挥科学技术经济功能的同时,加强环境技术创新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二)从专家治国到公众参与  在科学技术风险评价与决策的主体问题上,有人认为, 科学是例外的,享有特殊地位,具有特殊品质,有关 科学政策应该置于一个特定的范围,由科学技术专家 进行。科学技术专家能够正确地进行科技风险评价与 决策,不需要公众参与。这就是“科学例外论”或 “专家治国论”。  “科学例外论”的观点是不恰当的,应该基于政治学 的公共选择理论和多元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公共选择模 式,针对公共决策的具体情境,强调决策公共性、正 当性、可归责性,打破官僚精英、经济精英、科技精 英联手形成“三位一体”垄断决策模式,将公众作为 行动者和权利人引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形成科学、 民主的决策模式,实现科学技术的民主化。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制定恰当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  在有关科学技术风险公共政策的制定上,应全面评价 科学技术风险/收益的多个方面,批判性地考察“内部” 存有争议的科学知识或技术知识,分析相互竞争的利 益集团和社会结构的“外部”政治学,理解专家知识 和决策的局限性、公众理解科学的必要性以及外行知 识的优势,明确政府、专家以及公众在与科学技术风 险相关的公共决策中的不同作用,确立公众参与决策 的可能方式,从而形成最优化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模 式,制定恰当的公共政策,以达到对科学技术风险社 会有效治理的目的。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科学技术运行的人文引导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http://m.nmgzasp.com/gk/42093/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相关阅读高考经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