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观《鉴史问廉》有感(一) 《鉴史问廉》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该片从王朝的更替、国家的兴衰、历史的警示、人民对清廉的追求等角度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 鉴史:在于观察,通过查看引为教训的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观《鉴史问廉》有感

观《鉴史问廉》有感(一)

《鉴史问廉》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该片从王朝的更替、国家的兴衰、历史的警示、人民对清廉的追求等角度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

鉴史:在于观察,通过查看引为教训的历史,可以使人提高警惕;问廉:着重在于"廉"字,廉者清也,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廉,可以是明朝海瑞"推清丈、平赋税,屡平冤假错案"的青天美誉,也可以是清代包拯"不持一砚归"的品行和志向,这些清官廉吏的故事感人至深。古代如此,现代更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后,深受感动,挥毫写下"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认识到"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出台了《八项规定》《廉政准则》等一系列规定,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活动,狠抓作风建设,从严治理党风,反"四风",打虎拍蝇,使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更加强化,群众观念更加牢固,赢得了民心。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看过此片以后,感触颇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增强廉洁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廉洁意识。《党章》和《廉政准则》等党纪条规明确了哪些是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如果触动了"高压线",就必然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轻则名誉受损,重则身败名裂;廉洁的思想阵地,正确的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错误的就会占领,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每一起腐败案件的发生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因此,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党纪条规的学习,要把制度规定学得入耳、入脑、入心,全面深入地领会其精神实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二是立足本职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结合供电系统的服务特性,把提高为民服务质量,争创群众满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好抓实,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群众的用电需求,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识和处理问题,当好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三是坚持倡廉建设,创省级廉政基地。襄城县供电公司不仅仅立足于"省级廉政文化进企业示范点",更要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将廉政文化建设固化根植于日常工作之中,以廉政文化为引领,树立廉政风气,强化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党性、规矩意识,立足岗位,廉洁从政,争创"省级廉政文化基地"的建设。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带领公司纪检监察部门认真履责、严肃执纪,为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提供监督和保障,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观《鉴史问廉》有感(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细阅省纪委联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鉴史问廉》图书后,引人深思,同时,更能让人清醒。从古至今,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滑向腐败的彼岸。因此,我认为党员干部必须做到知畏、知足、知止,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知畏。"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把握好"畏"与"德",方能内心澄明、动静有常。不松廉政防线,不踩法纪红线,不违道德底线。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这也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另一种表述。要时刻把自己的言行、决策置于法律约束之内,在作出任何决策或形成某项决议时,都必须取得法律授权,于法有据。

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党员干部要做到知足常乐,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党员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身为人民公仆就要懂得满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能有太高的奢望,不能脱离实际搞自我设计,更不能不达到目的不罢休。而是要立足本职工作,踏踏实实,正视客观条件,不贪求、不妄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中实现自我价值。

知止。"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我认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止得当,方能业有所成,人有所进步。知止尚行不但要有知位善为的睿智,也要心存知法守身的操行。在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我们要按本性生活,必须畏法知止,这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底线。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维护法纪的尊严和权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模范遵守各项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树立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如果心存侥幸、以身试法,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要像古人那样"一日三省吾身",正确对待个人利益,自觉防止私欲膨胀;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冷暖,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做到"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不为物欲所惑,成为一个堂堂正正、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观《鉴史问廉》有感(三)

按照县纪委文件要求,我专门利用工作之余收看了《鉴史问廉》。因年关将至,各项工作进入收尾阶段,所以忙于日常事务,未能全部看完,在此首先提出自我批评。尽管没有完整地收看完毕,但是感触还是很多的。

该纪录片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对东汉初年一小官吏——董宣的描述。

恕我学识浅薄,董宣这个名字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尽管在纪录片中讲到洛阳的人民群众可能比较熟悉他,可我是在看完纪录片之后,才第一次了解到这样一个人。此人在东汉光武帝时任洛阳令,当时洛阳权贵云集、治安混乱,皇帝刘秀姐姐家的佣人打死了老百姓,董宣因为级别太低,不可能进入公主的府中抓人,只有在公主外出时拦下公主的銮驾捉住凶手并将其正法。关键是公主诬告董宣之后,董宣不仅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而且拒不赔罪,最后皇帝被董宣的精神折服并对其进行奖励。

洛阳令,看字面意思,应是洛阳的县令,级别肯定不高,最起码和皇帝的姐姐比起来,地位有着天壤之别。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公主的佣人,也绝非普通的老百姓。董宣敢在公主面前把公主的人抓了正法,并且之后在皇帝面前毫不畏惧,不肯低头,不惧生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我是一名乡镇的党委书记,在全国的行政体系中,我应该是最低地区负责人了(村支部书记没有编入国家体制,在此另当他论),是和董宣一样的小官,因为县令在中国古代就是最小的官职了,可是在当今,我们的国家有着数以万计的大小官僚,有几人敢在上级、特别是更高级别的领导面前据理力争呢?旁人我自然不敢妄加议论,就我自身而言,工作也有20余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资历的积累、官职的升高、级别的提升,勇往直前的精神却愈发少了,更多的是安逸度日、求稳怕乱,更不要说敢于直面上级的不足之处。我们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领导也是普通人,也有各种缺点,领导讲的话、做的事、提的意见、做的决定、工作思路并不一定每次都是非常完美、毫无破绽的,自身的不足往往自己是很难发现的,这本身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我们有几个人敢在上级面前直接指出,直接道来?多数情况下,我相信多数同志会和我一样一笑而过,低头继续工作。写到这里,我才真正感受到,在今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多么的及时,把民主生活会作为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意义是如此的深刻,我们党好久没有听到来自自己内部的批评的声音了,我们也好久没有向上级真正提出本该我们提出的批评意见,汉光武帝刘秀还知道赏罚分明,更何况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呢?所以,级别再低也要敢于秉公执政,这正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遥相呼应。

《鉴史问廉》的确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文化纪录片,特别是针对我们这些执政者而言,更应该深入观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将未看完的部分全部看完,使自己的精神受到更多正能量的熏陶。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观《鉴史问廉》有感

http://m.nmgzasp.com/zw/113054/

推荐访问:鉴史问廉观后感
相关阅读观后感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