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考
泰戈尔说:“往事的回忆在暮年化为记忆的金果。”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道理,不知不觉又是一年高考季,似乎听见窗外的雨声还是那么的清晰透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赶考故事主题演讲稿范文,欢迎大家阅读!【我的赶考故事主题演讲稿范文1】 一谈起高考,我就会想起1984年,30岁的我参加的两次高考,一个是中共辽宁
[秀才赶考的故事]我的赶考故事主题演讲稿范文

泰戈尔说:“往事的回忆在暮年化为记忆的金果。”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道理,不知不觉又是一年高考季,似乎听见窗外的雨声还是那么的清晰透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赶考故事主题演讲稿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赶考故事主题演讲稿范文1】 一谈起高考,我就会想起1984年,30岁的我参加的两次高考,一个是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脱产二年制大专班的高考,一个是辽宁大学哲学系函授三年制大专班的高考。

省委党校的入学高考是在锦州、吉林和沈阳铁路局合并后,有300多名铁路系统的党员干部报名参加,只录取30人,考试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我以总分第一的状元身份入学。同年的辽宁大学函授大专班,我也以高分被录取。1986年和1987年,我经过刻苦学习,分别取得这两个大专文凭。1992年又取得中央党校函授本科毕业证书。

人们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掌握了知识终身受益,不仅可以在工作岗位能得到重用,更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谱写出灿烂的篇章。

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进北大或清华学习,“十年动乱”打破了我的梦想。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有五年工龄,本来可以带工资去报考大学学习,有机会重温旧梦,可是单位领导说我已经在机关工作了,大学生毕业也未必能进机关,不同意我去报考。那时领导的话就是组织的话,服从领导就是服从组织,我只好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了。当然,领导想纳我为婿,怕我出飞,那就另当别论了。

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着的,俗话说:“一通百通”,高考的成绩如何就是看知识储备量的大小和对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高低,尽管理科的专业性强,也是互相有联系,完全可以举一反三。

我参加省委党校大专班高考作文前就准备了三个古今中外的万能例子,一个是郑板桥的“三绝”,一个是爱迪生的发明,再一个就是当时的优秀共产党员蒋筑英的事迹。打开试卷的作文题目是谈批评和自我批评,我就说郑板桥不满足一绝,自我批评,才有诗书画三绝;爱迪生不断接受批评,才做出大量的发明创造;蒋筑英面对讽刺打击等仍能自我检讨,是正确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楷模。结果我的作文取得满分。

我是很喜欢参加考试的人,真的一点压力都没有,无论是文科的什么题目,我都能够通过我的“八析”(进行正反、主次、内外、纵横、因果、时空、质量、动静分析)得出恰当的答案。

高考年年考,都想成绩好。只要用心学,应试有技巧。

祝全国的考生都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我的赶考故事主题演讲稿范文2】 1978年12月22日结束的中共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新国策,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从1979年破闸而出。

1979,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年头。

这一年,饱经磨难的共和国迎来30岁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抖擞精神,甩掉三十年来的“包袱”,挣脱文革“左倾”僵化思想和“两个凡是”的羁绊,迈步向前。对外,以政治、军事、外交为先导,以大国的身份登上国际舞台;对内,拉开“铁幕”,在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开始融入世界。波澜壮阔的中国蜕变由此拉开序幕。

1979应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

这一年,中国高考步入正轨:

从这一年开始,高考试卷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并一直延续到2000年;

从这一年开始,高考考生向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体过度;

从这一年开始,高考时间定为7月7日至9日,并一直延续到2003年;

从这一年开始,高考模式稳定在二十年以上,直到新千年;

1979应该成为新时期中国高考元年!

伴随着这么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1979也成为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命运元年。

这一年,中国已经恢复高考两年,各大学招收了“文革”结束后的两届大学生,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仍然在拼命地挤高考这座独木桥。这一年,我已经25岁,是具有九年工龄的“老工人”。

当时有一句悲壮的口号: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应该说,这一代人是被十年“文革”所耽误的,该痛责的不仅仅是四个人。但当时对“文革”的否定还不明朗,只好把目标对准“落水狗”。

那时我的文化水平,定格在小学毕业。“文革”中,进了几天中学,学的是“毛主席语录”;干的是“斗、批、改”(斗私批修,改革教育制度)。我们这一代,是不折不扣被十年文革所耽误的一代。所以,把被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对我们有切肤的感受。

在高考的带动下,全国掀起了一股求知学习的热潮,一套“文革”前编写的数理化、文史哲、英语自学丛书也开始再版发行,人们疯狂地到新华书店抢购,都患了“知识饥渴症”。在这股热浪的席卷下,我也托在书店工作的邻居买了这套教材。

我的自学是从1978年开始的,当时,看着十分陌生的十几本自学丛书,我知道,这些书只能用来弥补我人生中所欠缺的一课。高考?我还不敢奢望。不过,在我浑浑噩噩的工人生涯中,毕竟有了亮点。

78年高考过后不久,一天在街上偶遇一位朋友,他兴奋地告诉我:他考上大学了!那一瞬间,只听见了这句话,其它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这对我的震动太大了!他也是工人,刚进中学一年就遭遇“文革”,因为没有下乡,一直找不到工作,最后是在一个校办工厂当了一名临时工。看着他,我想,大学也并非高不可攀。

从那天开始,这套自学丛书就成了我唯一通向另一种命运的阶梯;自学就成了我的高考冲刺。白天,八小时的体力活;回家晚饭后,坐在灯下“啃书”直到深夜。从盛夏到仲秋,从隆冬到初春,日复一日,没有间断过一天。我深知,这很可能就是我人生中最后的机会。开始,翻开厚厚的书本,面对从未见过的公式、题目、字母、图形、坐标……没有人指点,没有人切磋,那种昏天黑地的感觉,就像长跑了一段路程之后,乏力得几乎支持不住。但我明白,只能这样,不能停下,也没有退路。在一张打草稿的马粪纸上,我写下一行警句:冲吧!冲出去光明一片。咬牙坚持了一段时间,终于,“运动极限”过去了,整个学习状态进入了稳定阶段,逐渐掌握了自学的方法,逐渐加快了自学的进度。如果有哪一天晚上没有坐在灯下,有哪一天晚上是在十二点以前睡觉,便会感到心里空荡荡的,浑身的不舒服;每每解完一道题,心里充满了舒畅与欢愉。奇怪的是,现在找不回这种感觉了,真遗憾。

第二年三月,市教育局在贵阳三中办了第一个高考补习班,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赶紧托熟人将我插进了已经开学半月的补习班。记得只交了五元钱,就从三月份补习到高考前夕的六月。幸亏了这个补习班,使我系统地进行了语数外文史哲的学习,否则,大学的门也不是随便自学一下就能进去的。

1979年,中国的高考政策,有了新的调整。77、78两年,为了广开才路,招生对象的年龄放宽到三十周岁。到1979年,高校招生规定考生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但鉴于被林彪、“四人帮”剥夺了上大学权利的青年很多人已经超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入学的要求又很迫切,为了不埋没人才,又同时规定,学习成绩优秀的未婚青年,经单位证明,年龄可放宽到二十八周岁。

正是由于这个政策,我的高考又多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我的年龄已过二十五岁,担心单位不打证明,于是找熟人在户口薄上改了出生月份(将1月改为11月)。就这样,符合“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条件了,绕过单位直接报了名。从那年起,我的生日就永远被改写了,从改变命运的角度看,也算是一次新生吧。

考上大学后,有亲朋好友不无羡慕地说,你真是好运气。也许,我真是好运气,在25岁的时候,搭上了高考最后一班车!但上天总是公平的,这么一个改变前途与命运的“运气”会让你轻易获得吗?必须有代价。

这年七月初,离高考只有几天,我向厂里请了一周的假,在家作最后的冲刺复习。请假的第一天早上到河滨公园背书,结果淋了一场大雨。回家便重感冒躺下了,谁知吃药过敏,一下子失去知觉,休克了!这下母亲吓惨了,又是掐仁中,又是打针,又拍电报急告出差在外的父亲。不过,好歹我算是醒过来了。

第二天父亲赶回,二话不说就让上医院;到了医院,医生简单一诊断二话不说就让住院。这天,是7月5号,还敢住院?我硬挺着回家了。

7月6号晚上,一个同学拉我去看了一场无声影片《城市之光》。记得是拖着虚弱不堪的身体进了电影院,大约是卓别林的幽默松弛了我的身心,从影院出来后精神好多了。

7月7号,第三次全国高考拉开序幕。早上在家草草吃了点东西,蹬上自行车,单枪匹马便上了考场。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安排,高考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贵阳二十中。当年在这里毕业时因“成份不好”(父亲被打成右派)而被学校弃之不管;九年后,又在这里重拾我的理想。

我报考的是文科,这年的高考文科考六门(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英语),其中英语作为参考分。还记得,高考作文题是:改写《陈伊玲的故事》。

决定前途和命运、浓缩十年梦想的三天,在紧张的六场考试中倏忽而过。高考结束,病也好了。站在考场外,我长长地舒了口气,顿生一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慨。心想,哪怕考不上,也不后悔了。毕竟,我参加了高考!弥补了人生的缺憾。

据马国川、赵学勤所著《高考年轮》披露,1979年高考,汹涌如潮的报考大军不亚于前两届,全国有近470万人报考,六百多所高等学校共录取新生27万多人,录取比例为5.74%。我填报自愿的贵州大学当年只录取394名新生,而选择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仅招收47人。

1979年高考,贵州文科的最低取分线是230分,这个分数至少可以读贵阳师范学院。我的考分为296,这个数字,正好是我准考证号的后三位数!冥冥中,又一次惊叹命运的安排。

10月28日,当接过邮递员递给我那个至今保存完好,印有“贵州大学”款的牛皮纸信封,从里面抽出《新生入学通知》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九年的工人身份就此改写。就这样,我成为1979年那5.74%的幸运儿。于是,捧着入学通知书去报到;于是,开始了今生难忘的大学生活。

[秀才赶考的故事]我的赶考故事主题演讲稿范文

http://m.nmgzasp.com/gk/56924/

推荐访问:
相关阅读辽宁高考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