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概述蒙古族建筑文化]概述蒙古族建筑文化包昌德关键词: 蒙古族建筑文化 概念 形成 发展趋势 意义二十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族聚居的北方八省自治区、蒙古族自治州县刮起了强劲的建筑与装饰的蒙古风,出现了一批具有浓郁蒙古族文化风格的建筑物、街道和景区,蒙古族建筑出现了
概述蒙古族建筑文化
[概述蒙古族建筑文化]

概述蒙古族建筑文化

包昌德

关键词: 蒙古族建筑文化 概念 形成 发展趋势 意义

二十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族聚居的北方八省自治区、蒙古族自治州县刮起了强劲的建筑与装饰的蒙古风,出现了一批具有浓郁蒙古族文化风格的建筑物、街道和景区,蒙古族建筑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势头,

概述蒙古族建筑文化

[智库|专题]。但因对蒙古族建筑、蒙古族建筑文化的概念漠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此人们褒贬不一,或厚此薄彼,或以偏概全,使得这一文化不能全面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纵观蒙古族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和自己近二十年的实践体会提出了蒙古族建筑,蒙古族建筑文化这一概念,试图对这一概念做出定义,并对相关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望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指正。

一、蒙古族建筑文化

什么叫蒙古族建筑?

具有鲜明蒙古族文化特征的建筑称之谓蒙古族建筑。

那么,什么叫蒙古族建筑文化呢?

在建筑领域内以穹庐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具备了广泛性、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基本要素,并自成体系,形成游牧民族特有的建筑文化形态,就叫做蒙古族建筑文化。

大家知道"建筑"的定义是:"结合物质技术与施工手段,设计与建造适应生产生活需要的建筑物",在我们这里"建筑"是共性,文化是"个性","建筑"这一共性上附着于什么样的文化特征,这一建筑便有了这一文化趋向,或者说以什么样的文化特征、内涵、审美和功能需求建造的建筑,就有了这一文化趋向。其中建筑是用立体的视觉语言展现的,文化特征也必须是立体的视觉语言、建筑形态有机的与建筑融为一体,才能称其为这一建筑。

对"蒙古族建筑"的定义,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两个层次理解。"鲜明的蒙古族文化特征"中首先包含着狭义的蒙古包式穹庐结

构为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还包含着广义的其它鲜明蒙古族文化特征的其它造型形态,也就是说不管造型采用了什么样的形状,只要注入了鲜明蒙古族文化特征,如:建筑群体规划、建筑物的形体构成,平面布局,立面形成、结构方式、内外空间利用以及装修色彩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只要是注入和体现了蒙古文化元素,那就是蒙古族建筑。

这样定义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它涵盖了蒙古包式穹庐特征的传统建筑。

其次,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发展,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也不能停留在某一个水平和审美点上,蒙古族建筑文化也毫不例外,我们应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另外,蒙古族文化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很强的生命力,它能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和接纳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完全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个人的喜好、审美的区别和功能的需要创造出蒙古族建筑文化五彩缤纷的建筑世界。

我们给"蒙古族建筑"、"蒙古族建筑文化"下定义,是因为这一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与其它国内外公认的如:欧式、中式、日式等建筑文化一样,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独特性等普遍意义,有必要明确提出"蒙古式建筑"、"蒙古族建筑文化"这一概念,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还其建筑史上的应有地位,共同深入研究,弘扬和发展下去,为振兴中华传统建筑文明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蒙古族建筑文化的广泛性是指:游牧文明,是人类生成发展的重要文明之一,它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内涵广泛。代表性是指蒙古族集游牧文化之大成,曾建立过世界最大的蒙古帝国,影响了世界,发展了自己。所以说,蒙古文化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缩影与代表。另外,由于游牧文明形成的区域、地理、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界的认识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的审美情趣等都与其它文明有着鲜明的特点,所以它的建筑形态、理念同样具有不同的独特性。

二、蒙古族建筑文化的形成

人类无论生活在地球的哪一块,必然与其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发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系,只有与诸联系--即客观发展规律相适应,才能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屹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蒙古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在发展继承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基础上,以博大的胸怀大量吸收了亚欧以及中原诸民族文化,把草原文化推向历史的辉煌顶峰,创造了与自然环境和客观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我们所珍视的蒙古文化。作为蒙古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古族建筑文化,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游牧民族先民的居室何时从二三十根树干做支架,先后以桦树皮、兽皮等作为覆盖,用来御寒庶日、避风防雨的圆锥体过度到穹庐式蒙古包,史无记载,无从考证。

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国,草原文明波及亚欧,与多种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使世界进入了空前活跃的发展时期,也使蒙古族建筑文化异彩放光。无论是蒙古帝国,还是日益城市化的元代,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开始出现了穹庐式结构与土木结构相结合的建筑,其建筑气势之恢弘、工艺之精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当时,蒙古包仍然是蒙古人主要居所。但是已经开始出现了大型宫帐"斡耳朵",成吉思汗时期建立了四大斡耳朵,作为大汗和皇妃的居所,窝阔台汗继位后,也在他夏营地的山林里修建了一座可容一两千人的"斡耳朵",并配建了一些宫殿,使之成为一组固定的建筑群,用来举行"珠玛宴"等重大庆典活动。到了忽必烈时代,所修建的元上都、元大都等都城建设都是集北方诸民族之大成,融蒙汉文化为一体,在城市布局中既体现了中原王朝建都之"中轴线"理念,又展示了草原文化开放,自由与流动性的特点;在宫殿等建筑物的设计与建造中,使穹庐结构与中原建筑风格完美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蒙古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然而这种以"穹庐结构"为特征的建筑风格所及欧亚大陆,如波斯、伊拉克、印度、钦察草原和俄罗斯等,都留下了至今尚存的蒙古文化特征的宫殿和宗教建筑。从蒙元时代经过明清两朝至今8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穹庐结构"为特征的特色鲜明、包容多元文化的建筑文化形态。我们可以把北京城作为一个例子,经过元明清所建造的北京城,从宫殿到寺庙诸多建筑物都打上了蒙元时代建筑风格的烙印。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天坛。这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祷丰年、国泰民安的场所。笔者认为,天坛这个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是典型穹庐结构和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学说的完美结合,是蒙古族建筑文化的典型造型。我们再看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园。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也是穹庐式结构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极具蒙古文化特征的建筑。

三、蒙古族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这样做个比喻,游牧文化是肥沃的大地,那么,草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文化就是一片森林,而森林中一种珍贵的树种便是蒙古族建筑文化,它以游牧文明蒙古族文化为深厚的内在底蕴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呼吸者四面八方霜雪雨的新鲜空气,一路走来。现在它将何去何从?有人说,它将伴随着二十一世纪,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也有人说,它已完成了往日的辉煌,不再适应现代的时尚了。对此我不想妄加评说,只是就蒙古族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共同商榷。

首先,我认为作为人类建筑文明瑰宝之一的蒙古族建筑文化不会消失的,反而以其独特魅力,与现代建筑艺术共创未来。

下面简约阐述一下蒙古族建筑文化发展趋势:

第一, 根据传统思维理念传承发展。

蒙古族建筑文化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和第一位的是抢救、挖掘、传承、弘扬这一文化。这是因为当今世界日益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千篇一律、千孔一面、拥挤不堪的城市化趋势令人深感不安,从而更使人们产生了追求原生态接近大自然的强烈需求。再加上蒙古族传统思维理念指导下的建筑文化尤其与自然和谐、追求环保、天人合一等诸多符合客观规律的思想内涵。所以,根据传统思维的传承深化发展有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并需要高度重视和加以推进。

第二, 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创新发展。

任何事物都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蒙古族建筑文化也不能例外,更应随着高新材料的出现,建筑工艺的革新,审美情趣的变化,功能需求的完善,蒙古族建筑也应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地发展。

第三, 与国内其他民族建筑文化相结合,实现多元化发展。

第三条,蒙古族建筑文化是中华建筑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于诸多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各地文化彼此都打上了不可分割的烙印,所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必然的。

第四, 与世界建筑文化接轨,深化发展。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植根于草原文化沃土的蒙古族建筑文化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吸纳先进文化,不断晚上自己丰富世界建筑文化产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民族的、优秀的、就是世界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体会和认识,望各位学者不吝赐教、共同探讨,推动蒙古族建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古民族毡庐文化》主编刘兆和,2008年1月上海出版社

(2)、《论民族文化主权》作者鲍宗豪,上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2002年10月14日

(3)、《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1版。

(4)、《城市文化建设》注重文脉传承、避免千城一面,作者董恒宇,2008年3月13日,北方新报

(5)、《论草原文化的现代意义》作者陈光林,2005年7月14日光明日报

(6)、《民族文化与民族问题》新华文摘2000年12期

(7)、《走进元上都》、《锡林郭勒草原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8)、文化产业振兴:内蒙古西部城市"亮剑"2009年10月22日内蒙古日报

(9)、辞海(上海版)

(10)、部分图片由【法】勒内 格鲁塞著作《草原帝国》(重庆出版)

(11)、部分图片由联结欧亚大陆的桥梁土耳其(世界知识出版社)

中国古建筑欣赏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7-23 14:44: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20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大全

《概述蒙古族建筑文化》(http://www.lp1901.com)。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

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

http://www.unjs.com/news/55CD0C8B93B960BB.html
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

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1中国古建筑欣赏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7-23 14:44: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20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就是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艺术部分。我们今天看见天安门城楼、故宫三大殿以及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内外,特别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画,使这些阴影部分的构件增强了色彩对比,同时使黄绿各色屋顶与下部朱红柱子门窗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过渡,使建筑更觉辉煌绚丽,这实在是一种很成功的手法。建筑彩画也有实用和美化两方面的作用。实用方面是保护木材和墙壁表面。古时候有一种椒房,即是在颜色涂料中加上椒粉,不仅可以保护壁面和梁柱而且还可散发香气驱虫。装饰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内外明快而美观。彩画的图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颜色,并逐渐绘画各种动植物和图案花纹,后来逐步

走向规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定制。明清时期的彩画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成为图案化的彩画,分为和玺(以金色龙凤为主要题材)、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琢墨、烟琢墨、雄黄玉、雅五墨等,它们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题材来定其等次贵*.另一类是后来才兴起的“苏式彩画”(苏指苏州),它的特点是在梁枋上以大块面积画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内绘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事、戏剧题材。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彩画,如故宫太和殿的柱子以贴金沥粉缠龙为饰,遵化清东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画,达到了金碧辉煌登峰造极的地步。

朴素淡雅的色调在中国古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静安适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着意追求这种朴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时期经营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塑装饰。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也就是看风水之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特别是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例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于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相宜布署。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必然随着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形环境。所谓的“龙脉”即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园林更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景随时换,步移景转。对园内外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最为讲求。“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明计成《园冶》一书中专门有“借景”一章。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把园外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综合上述,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概述蒙古族建筑文化

http://m.nmgzasp.com/dx/43145/

推荐访问:蒙古族建筑文化风俗
相关阅读内蒙古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