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我国公务员热浅析]黑龙江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 ——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学习形式:自主调查研究 年 级:13级 专 业:层 次:本科论文
我国公务员热浅析
[我国公务员热浅析]

黑龙江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 ——

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

学习形式:自主调查研究 年 级:13级 专 业:

层 次:本科论文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5 年1月1日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system of public servants in 1987 and the formal implementation of merit system Examining and Employing Officials work to make our country into the legal, standardized and to the gradual warming of civil service applicants, following "the tide of business", "the tide of civilianworker", "tide of graduate school"," tide of national test". It is no doubt that now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of looking for work who were born after 80th or 90th are the main examiner. "Civil service" phenomenon reflects the many social problems, gives us an coordinate of observing social status and assessing social problems.

The number of China’s civil service applicants and examiner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ince 2001,the number of civil service applicants was 32904, the number surged to 62,268 in 2002 with an increase of 89%,after then, the proportion of annual growth is in excess of 30%, the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candidates in 2005 compared to 2004 was more than doubled. "Beijing News"had take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ause of the civil service hot. Answering to the question of "Why do you choos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ivil service exam",85.4% of investigators choose to "stability ",83.4% of people chose"good benefits", 56.4% of people chose"social prestige, respected" and 37.1% of people choose"greater power".

This is undoubted that the main force of civil service applicants is previous

year’s and this year’s college graduates. Professor Zhang Weiying considers that competition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s the same group of entrepreneurial skills. Betwee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ship choose the former, the behavior reflects the issues of China’s power system based on posi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mperfect of power system based on property rights. And these issues and institutional inadequate provide the soil for rent-seeking behavior and corruption, resulting in a huge" dissip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loss.

Some of 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re a concern on this phenomenon. Lin qiucheng considers that the intrinsic reason of the tilt to the industry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ublic resources is the huge differences and imperfect in social security. Civil servants are taken into the government system, so they have a

completer social security including pension, medical insurance,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maternity insurance, housing fund and various allowances, this social security build a solid security screen for the security of this profession. This

phenomenon reflects the existence of imbalance and fracture. In fact, behind a variety of personal choices, people are not blind to others. Mr. Mao Yushi said "is the environment to choose ", individual choice is the behavior that was born within a system. Choosing to engage in the profession is also a rational choice of gaining benefits or reducing the risk.

In addition, people have the tilt among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In 2011, the

hottest positions set a new record of 4961:1, of course, there are positions without anybody to care fo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two position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his phenomenon reflects the candidate’s psychology. In the moment, the civil service applicants are so hot what is the not commensurate with civil service wages. Higher social status, characteristics of stability, a

comprehensiv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expected bringed by rent of seeking the power are the real temptation.The article selec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 and

mentality of candidates to analyze what are the two faces of many causes that cause this social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economics, the civil service profession will be placed in the labor market, on the one hand,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bor market in which the civil service are and summariz

Key Words:Civil service rush;the labour market;hedonism

摘要

1987年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1994年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正式实施使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并使公务员报考逐步升温,继“下海潮”、“民工潮”、“考研潮”之后出现了“国考潮”,

我国公务员热浅析

[智库|专题]。现在寻找工作的80,90后的大学毕业生无疑也是这一考试的主力。“公务员热”的现象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测社会现状和评估社会问题的坐标。

我国公务员的报名人数和参考人数自2001年逐年增长,2001年报考人数为32904人,2002年人数激增为62268人,增长89%,之后每年的平均增长比例也都超出30%,2005年的报考人数较2004年的报考人数的增长在一倍以上。《新京报》曾对公务员热的原因进行过问卷调查,对“您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调查者中有85.4%的人选择“工作稳定”这一选项,有83.4%的人选择了福利待遇好,56.4%的人选择“社会声望高,受尊重”,选项“权力较大”有

37.lry0的人选择。

公务员报考的主力军无疑是往届的和应届的高校毕业生。张维迎教授认为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两个职业竞争的是同一群企业家才能。企业家才能在政府官员与企业家两种职业间选择政府官员的行为折射出我国基于职位的权力体制的问题和基于财产的权利体制发展的不完善。这样的问题和体制的不完善为寻租行为和腐败提供了土壤,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租金耗散”和价值损耗。

我国一些人大委员对这一现象也予以了关注。林秋城认为导致人们倾斜于公共资源集中的行业的内在原因是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异性和不完善。公务员纳入政府体系,和企业职工相比,他们拥有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各种津贴在内的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一保障体系为公务员这一职业的安全性筑起了牢固的屏风。公务员热的背后是一种失衡和断裂的存在。人们的各种个人选择的背后,其实并不是盲目为之,茅于轼老先生就说“制度是选择的环境”,个人选择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内生于制度下的行为。人们选择从事这一职业也是一种趋利避险的理性选择。

此外,人们在公务员的不同职位之间的倾斜。20n年的国家公务员报考,最热的职位创下了4961二1的新纪录,当然也存在着无人问津的岗位。通过对这两种职位的分析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别,这一现象反映了考生的心理。在当下,公务

员的报考如此之热,这与公务员的账面工资收入并不相称。较高的社会地位,稳定性的特点和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寻租权力所能带来的收入预期才是具有真正诱惑力的地方。

本文选取造成公务员热这一社会现象的众多原因中的工作特点和考生心态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将公务员这一职业置于劳动力市场中,一方面分析其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总结其工作的特点,另一方面分析报考主体的特点,之后运用享乐主义将两者进行匹配。报考公务员是大多数寻找工作的毕业生的理性选择。论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思路。阐述了公务员考试的形成、发展以及报名参考人数的变化趋势。其次,综述了相关的研究和理论,并对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的现状及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再次,从公务员工作的特点和考生的心理偏好两方面运用享乐主义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最后,对于政府和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些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务员热;劳动力市场;享乐主义;

目录

1绪论„„„„„„„„„„„„„„„„„„„„„„„„1

1.1选题背景„„„„„„„„„„„„„„„„„„„„„„„„2

1.2 选题意义„„„„„„„„„„„„„„„„„„„„„„„„3

1.2.1选题的理论意义„„„„„„„„„„„„„„„„„„„3

1.2.2选题的现实意义„„„„„„„„„„„„„„„„„„3

1.3创新和不足„„„„„„„„„„„„„„„„„„„„„„„„4

1.4研究的基本思路„„„„„„„„„„„„„„„„„„„„„5

2相关研究和理论综述„„„„„„„„„„„„„„„„„„„6

2.1相关文献回顾和评述„„„„„„„„„„„„„„„„„„„„6

2.2 相关理论回顾与评述„„„„„„„„„„„„„„„„„„„„11

2.2.1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回顾与评述„„„„„„„„„„11

2.2.2享乐主义理论回顾„„„„„„„„„„„„„„„„„„13

3公务员报考热的现状及社会影响„„„„„„„„„„„„„15

3.1公务员报考热的现状„„„„„„„„„„„„„„„„„„„„„15

3.1.1报考总数增长现状„„„„„„„„„„„„„„„„„15

3.1.2冷热不均现状„„„„„„„„„„„„„„„„„„„15

3.2公务员热现象的社会影响„„„„„„„„„„„„„„„16

3.2.1公务员热的积极影响„„„„„„„„„„„„„„„„16

3.2.2公务员热的消极影响„„„„„„„„„„„„„„„„17

4公务员热的劳动经济学分析„„„„„„„„„„„„„„„„„„„18

4.1公务员所处的劳动力市场分析„„„„„„„„„„„„„18

4.1.1关于劳动力市场的界定„„„„„„„„„„„„„18

4.1.2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19

4.1.3我国公务员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特征„„„„„„„„„„„20

4.2享乐主义理论分析公务员热现象„„„„„„„„„„„„„22

4.2.1工作特点分析„„„„„„„„„„„„„„„„„22

4.2.2考生偏好分析„„„„„„„„„„„„„„„„„23

4.2.3工作与雇员的匹配„„„„„„„„„„„„„„„„„„23

5应对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建议与措施:享乐主义模型的比较静态化分析„„„„„„„„„„„„„„„„„„„„„„„„„„„24

5.1改变报考者无差异曲线形状的对策„„„„„„„„„„24

5.2改变政府部门工作特点曲线形状的对策„„„„„„„25

5.3改变非公务员工作特点曲线形状的对策„„„„„„„„„„27

结论„„„„„„„„„„„„„„„„„„„„„„„„„„„„„28 参考文献„„„„„„„„„„„„„„„„„„„„„„„„„„„30 附录一„„„„„„„„„„„„„„„„„„„„„„„„„„„33

1绪论

“公务员”一词,是由英文“civi1Servant”翻译而来的。原意指的是“文职服务员”、“文职仆人”,有时被译为“文官”,“公务员”,“文职公务员”。在不同的国家对公务人员这一群体也有不同的称呼:在美国被称为“政府雇员”;在法国则直接称之为“公务员”;在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文官”改称为“公务员”;“联邦公务员”或者“联邦官员”在德国被使用。如今,许多国家在公务员制度中把在政府中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称为“公务员”即“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①。公务员考试是选拔公务员的一种方法。

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是由公务员的主管部门组织的,按照确定的招录计划,针对空缺职位面向社会具有公开性和竞争性的考录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考试。凡符合报考大纲中资格限制条件的人员均可报考。考试按照级别的不同主要分为两个类别,一是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即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招录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而组织进行的全国性考试。二是地方公务员考试,即地方各级党政机关招录机关工作人员和地方公务员而组织进行的各级省市的地方性考试。一般情况下,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在每年的n月份末、12月份初举行,而地方省级公务员考试不同的省市会有不同的时间安排。

1.1选题背景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此拉开了我国公务员考试的序幕。198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开始试行干部录用考试办法。1989年,人事部印发《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强调凡是进入国家行政机关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一律试行考试,“凡进必考”使得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初步确立。1993年8月,颁布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考录制度在各级行政机关中逐步推开。1994年,人事部颁布《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公务员考录工作步入法制化的、规范化的轨道上。1997,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党群机关和人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考试录用有关问题的意见》。2005年d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6年1月1日颁布实施。至此,中央机关和各级省市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之后几年中,我国先后制定了与《公务员法》相配套的,涵盖考试录用、考核、奖励、辞退、培训、辞职、申诉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法规。

随着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完善,我国公务员的报考也在逐步升温。就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人数来说,1994年,国家计划录用490人,就出现了“万人赶考”的场面。但在2001年之前,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人数的增加还是不明显的,截止到2001年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人数也只有3万多人。但之后报考人数迅速增加,2002年较2001年就增长89%,之后每年的增长比例也平均超出了30%,2005年的较2004年报考人数的增长达到一倍以上。2001年一2010年的报考数据大致如下表1所示。

数据来源:宁波网

表格中的数字显示,我国公务员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人数的增加有一加公务员考试的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调查者中有85.4%的人选择“工作稳定”这一选项,有83.4%的人选择了“福利待遇好”,56.40k的人选择“社会声望高,受尊重”,选项“权力较大”有37.1%的人选择。在2007年开展了对十五省市行政管理体系现状的数据调研和华东某省的公共人事制度专项调查,此项调研从公职人员自身的视角揭示了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究竟在何处。调研结果显示公务员的职业吸引力也在于工作稳定,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其中有78.70k的调查者选择“工作稳定”,选择“福利待遇好”和“社会地位高”的比例分别为38.7%和30.7%。公务员热现象同时也折射出很多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解析,从而找到有利于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案。

1.2选题意义

1.2.1选题的理论意义

对于公务员报考热这一现象,近些年来,也有许多学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但从劳动经济学视角分析公务员热现象是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将公务员的考聘放在劳动力市场中,能够对其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的状况进行全面地分析。应用享乐主义理论,从工作本身和报考人员两个角度可以对公务员报考热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探析。

1.2.2选题的现实意义

目前公务员的报考一年比一年热,报考人数连年创新高,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现象。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对人们来说公务员属于绝对优势群体,“体制内”存在着很大的诱惑。“体制内”人士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的占有己经到了趋之若鹜、人尽皆知的地步。另外公务员报考对于年龄进行的限定,使年轻人蜂拥着往体制内挤,力求在体制内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壮大中产阶层。但公务员并不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相反还是消费者,中产阶层才是做大社会财富蛋糕的中坚,因此,这说明中国改革已经面临一个体制瓶颈。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说:“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两会委员也对公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务员热的现象进行了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直言“我觉得这个现象是令人担忧的。”在他看来,考“官”热有其背后的动力是待遇、是福利、是权力,并建议优秀学生去当学者。他说:“你官再大,你再聪明,你的权力也是受到制约的。但是如果你成为一位学者,你的潜力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夏学奎是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作为一名高校教育者,他表达了自己对于学生选择进入政府机关从事公务员工作的理解,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学生进入官场后可能不改造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只关注于官员的权力而丧失了独立的人格操守的忧虑和担心。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王殉章担忧公务员热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影响。他同时也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与我国的社会和家庭氛围有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认为,缓解报考公务员热应该在政策层面给民营和个体创业足够的空间,私营业的迅猛发展是能够打破社会利益的格局的关键。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雪冬指出,公务员热背后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官的地位”被过度突出,让公务员群体回到正常社会评价位置是扭转公务员热的根本。全国人大代表、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认为考公务员热,博士、硕士都抢吃财政,不创造生产力意味着社会的倒退。从现实意义角度,对于公务员报考热这一现象的研究不仅可以对政府完善公务员制度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为保障社会人才的均衡分配,防止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具有现实意义。

1.3创新和不足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对公务员热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分析,将这一职业放在一个特殊的劳动力市场中,分析供给和需求双方的状况,之后进行双方的匹配。

本文并没有对产生公务员报考热这一社会现象的所有因素加以分析,只是从政府工作特点和考生偏好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分析,并没有对社会文化传统,就业形势等方面进行详尽论述。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1.4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篇论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及研究基本思路。第二章相关研究和理论综述。首先,论述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公务员热现象的相关研究;其次,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及享乐主义进行了论述。第三章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的现状及社会影响。论述了公务员热的现状和这一现象给社会所带来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第四章公务员热现象劳动经济学理论分析。此章中首先对公务员所处的劳动力市场和考生偏好进行分析,之后应用享乐主义理论,将工作和员工进行匹配。第五章针对公务员报考热的现象从报考者和政府两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措施。第六章结论。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了最后总结。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

2 相关研究和理论综述

2.1相关文献回顾和评述

随着我国报考公务员人数的逐年增加,由此折射出的诸多社会问题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阐述。很多学者都认为公务员报考的过度来自于民族文化、经济利益和就业竞争压力等多种因素。

在现代政策科学方面,我国政府官员对政策制度甚至是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制度和法律是人类社会的博弈规则,用以限制和约束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对于社会资源的分配这些政策和法律就是唯一的权威性的依据,因此,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程度较低,人们进入公务员队伍中是为了满足自己参与公共事务的需求;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人们进入公务员的队伍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因为进入这一队伍就会获得制定社会运行规则的权利,从而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制度设计,进而方便地占用或获取各种社会资源。因此,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表象的社会文化促使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公务员手中的职权是公共权力,他们是控制权利的主体,当社会公众没处于这一群体中时,他们就会取悦于这一权力主体,只为获取他们的权力支持。而取悦是要支付成本的,因此又产生了钱权交易,腐败问题也由此愈发严重(翁文先2005年)。

人们对于利益的衡量,除去各种“名义优势”之外,权力本身的含金量和权力的派生价值才是人们热衷于报公务员的最关键因素。“关系本位”的中国社会,社会关系结构的“差序格局”以及人情社会的理念也渗透到我国公共领域中,使公共部门也体现出中国式的、特有的人情政治文化。各种依托权利编制的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断扩展、蔓延,其在决定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也逐日强化,这种功能不断侵蚀和消解着社会正式规则的功能,并且无形中增加了那些遵循正式规则进行行为选择的交易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建立一个普遍主义的社会规范的难度(冯英2006年)。

虽然,公务员职位竞争的加剧会提高这一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服务的2相关研究和理论综述意识和危机意识,但同时这种状况对政府自身和社会有着很多消极的影响。例如,对于政府自身,公职人员职位的增加,导致各部门相互掣肘机会增加,从而行政成本跟着急剧增加,另外,政府雇员原本被寄予的增加公共部门的竞争,刺激公务员积极工作的“蛤鱼效应”不一定出现,而薪酬的攀比可能成为公共成本增长的又一新生因素。对于社会,自然不利于正确的就业观的形成,造成社会就业结构性失衡,对就业的反示范效应(翁文先2005年)。

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产生不能一味地责备现在的年轻人趋利避险的价值取向,从理性选择角度分析,参加公务员考试是大学生的“生存理性选择”(温志篙2007年)。社会应该对大学生的生存经济理性和发展理性表示尊重,尊重其作为一个社会人理性的追求和需求,同时根据当代的时代背景,根植于大学生当下生活的现实,强化其择业思想的教育,以生活化了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纠正其择业中的错误观念和思想偏差,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经营”的新理念(冯英2008年)。

“官本位”的文化对年轻人报考公务员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并未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公务员制度的拉动作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及经济因素才是主要原因。制度的设计从两方面拉动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是,由于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无论是考核制度还是录用制度都日渐完善化与合理化,打破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坚持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五公开”的国家选拔人才的原则,使人们对公务员这一职业考聘的公正性,公平性有所改观,对于这一群体的评价也有所提高而导致的公众报考热的制度性正拉力作用;另一作用是制度性负拉力作用,即我国政治制度特别是公务员制度所存在的不完善,使得公务员这一职业所拥有的高收益是其他职业所不能企及的。排除它的稳定性不说,它的非全面的、非立体的、非360度的考核制度就为寻租和机会主义等腐败行为提供了土壤,由此带来的收益是相当可观的。由此,也折射出了我国贿赂、贪污、享乐、“灰色收入”和“隐性收入”等不良社会文化的盛行,以及我国市场信任度和吸引力的衰退,市场公正环境和创业环境的恶化,择业者创业意识的减退、

创新能力的下降和创业与创新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等诸多社会问题(崔光胜、马兴法2007年,孙继伟2008年)。寻租现象普遍的信号影响着人们职业的选择,甚至影响着大学生专业的选择。行业潜在的非正式收入对报考者产生了一种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利益暗示,促使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选择这一行业;也由于寻租利益的存在,使人们在知识积累和就业的偏好两方面都显示出寻租的倾向及预期,产生“前寻租现象”,在面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专业选择方面也就倾向于有利于寻租的专业。我国高考志愿的填报和录取对于经济学,法学及管理学等非理工科专业的偏向在一定程度上就反应了我国社会寻租的倾向。非生产性活动即寻租的报酬和生产性活动即寻利的报酬之间的差别是人们放弃生产性专业而选择非生产性专业的本质原因(卢现祥、梁玉2009年)。

从社会学上“推力一拉力”学说的视角,公务员热这一社会现象也有其自身的推力因素,拉力因素以及中间障碍因素。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的增加以及往届毕业生未就业人数的积累造成的社会就业形式的严峻一直都被学者归结为推动公务员热这一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有的学者也将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和对社会压力的规避与减轻的心理需要一并归为推力,而拉力主要是公务员这一职业本身的优势。职业本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安全的就业模式,职位所代表的权利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在社会结构洞中所占据的有利位置于一体的职业先天优势;由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丰厚的福利待遇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福利优势;凭借所处地位,所拥有的权利,对社会资源的动用及占用所体现出的社会资本优势。报考条件的限定、考试难易程度、录用比例的高低、机制体制的完善程度和个人自身的性格、志向、理想等因素是这一社会现象的中间障碍因素(孙文中、申丽娟2007年)。

王文凯、赵晶晶(2008年)两位学者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从个人、社会、制度三个层面,从低层需求到高层需求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剖析。人类最原始的、非习得的、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以自身安全、职位安全、财产安全等要求为内容的安全需求;包括归属感和与人交往的意愿在内的社交需求;对于名利的欲望、成功的期盼、社会的认可、他人的承认的尊重需求;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

追求宏大高远目标、实现个人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的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是逐级递升的关系,随着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高一层的需求就会产生。各层次的需求同时存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需求强度最大、处于优势地位的主导需求是决定人们行为的最关键的需求。在个人层面上,生存的压力、保守与求稳的心态、从众的心理、对行权者的2相关研究和理论综述敬畏与崇拜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逐层递升的需求是公务员热的原因;在社会层面上,社会就业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小和发展的极度不均衡、公共权力资源的稀缺性与这一权利的特殊支配力、官为贵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国民对国家发展的关注程度和参与政治的欲望的增强是公务员热的原因;在公务员制度层面,公务员处于中上等水平的综合报酬、面面俱到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较低的淘汰比例、公务员队伍中彼此强烈的身份认同、拥有权利带来的丰厚的物质享受和心理尊重是公务员热的原因。

在管理心理学的视角下,“公务员热”被认为是理性的“经济人”内在需求与传统并感性的“官本位”理念以及社会环境影响的综合体现。从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观角度来看,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是很高,人的行为背后仍然还是经济动机在起作用,因此,人还是属于四类人性的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中的经济人。在职位选择的过程中,经济人必定从经济利益动机出发,权衡职业的成本与收益,又由于公务员职位具有高收益的特点,因此,公务员职业大热是经济人理性选择的产物和必然结果;从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动力角度来看,周围的环境和内在需要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市场就业情况的巨变和公务员群体福利待遇的优化使这一职业的“诱人筹码”大增,再加上“学而优则仕”、“仕途为荣”的思想理念和“求稳”的情结,人们对于公务员的青睐并不是偶然;从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需求层次理论角度来看,这一社会现象综合体现着人们的多重需求(卢立听、朱宗宝2008年)。

有学者单独强调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对于公务员报考的影响,“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政治生活结构的角度来看,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都是公务员热现

状产生的原因”。民族政治文化传统是指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拥有自身独立性,通过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在民族的传统观念、风俗习惯、民族精神、族人性格等方面的延续和传承,

资料大全

《我国公务员热浅析》(http://www.lp1901.com)。从我国的民族生产方式和政治结构来考察我国的民族政治文化传统,官本位的思想对我国政治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乔德中2008年)。

如果从高校教育切入,那么高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存在着缺陷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的根源。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结构性的就业难,因此,高校毕业生热衷于公务员考试的现象首先就透视出我国高校教育学科专业结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构不合理、知识内容陈旧、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发展薄弱、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其次,透视出我国狭隘的、忽略教育的本体价值而张扬教育的经济价值和功利价值的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再次,透视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以及思想教育工作的缺失(丁静林、丁云波2009年)。由于教育产生的思维定势和心理误区而形成的对职业定位的偏差,由于功利的价值取向而导致的职位选择的失衡,由于求稳心态而造成的“敢为天下先”斗志以及创业精神的弱化,都是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凸显出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应业”教育,使其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摒弃错误的职业价值取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拓业品质,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建立合理的择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让具有创新精神同时具备完善技能的拓业学子成为各大高校的事业品牌(南丽军、王玉华2007年)。

张维迎教授(2010年)就这一现象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他将中国市场化过程中所出现的职业选择分为两种,一是企业家,一是政府官员。他认为“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都是最具有能力回报递增特征的职业,因为边际回报的增加比边际能力的增加更快,因此,这两种职业竞争的人是同一群企业家人才”。因此,企业家在两种职业间的选择决定着经济的发展。对私有产权的保护程度决定企业家才能在两者之间如何选择。

在实证方面,翟校义(2009年)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探析了公务员的职业吸

引力,以及产生公务员热的原因。结果显示公务员的职业吸引力也在于工作稳定,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其中有78.70k的调查者选择“工作稳定”,选择“福利待遇好”和“社会地位高”的比例分别为38.7%和30.7%。中国调查网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以及心理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效益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都在增强,同时,功利观念、信仰危机、诚信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出现。在心理素质方面,大学生明显是心理弱势群体。学习生活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以及情感方面困惑等都造成高校学生心理脆弱的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公务员热这一现象的研究都只是从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公务员制度等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将公务员的考聘界定在劳动力市场中,从雇员和雇主两者的角度去分析这一聘用问题。

2.2相关理论回顾与评述

2.2.1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回顾与评述

由于劳动者所处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因素并非都是同质的,工资、工作条件、培训机会、管理制度等因素存在着差异,因此,造成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分割的现象。

(1)国外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概述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也被称作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J.5.穆勒和凯恩斯的有关劳动力市场具有非竞争性的学说(Mi一1,1555;CaimeS,1874年),他们反对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性质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54年发表的探讨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文章中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两部分,并提出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KerrClark,1954年)。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多林格尔和迈克尔•皮奥里(Doeringer,Piore,1971年)在以波士顿低工资人群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对于高工资和低工资人群及失业者之间的差别用竞争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来说明是很难的,进而,提出了双元结构的

劳动力市场模型。模型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模型是早期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典型代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正式提出。模型这样划分劳动力市场的依据是雇佣和报酬支付的特征。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具有如下特点:高工资,工作条件相对好,管理规范,培训升迁机会多,稳定,保障平等。在该市场中的雇主都是一些大企业,工资由劳动者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中所处的阶梯地位决定的,而不由边际生产力决定,因此,该市场有较高的工资,另外,一个劳动者一旦进入这一市场,便会享有“内部人”的特权,避免了来自“外部人”的竞争;与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的特点相反,二级劳动力市场是低工资,工作条件差,管理程序随意,安全性差的,晋升机会较少。工资由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边际生产率决定,趋向均衡工资。两级市场之间的劳动者的流动性是非常有限的,一级市场的劳动者不愿进入二级市场中就业,而二级市场的劳动者由于较低的工作能力或不良的工作习惯而被一级市场拒之门外。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

理论提出后,国外许多学者对于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中受教育的年限和工作的年限与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Psachar叩。ulos(1981年)利用数据证明无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的年限和工作的年限都与收入正相关,但不同的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二者的收益率要略高于次要劳动力市场。DickenS(1985年)和Ziderman(1986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二者与劳动者的收入正相关;但在次要劳动市场,受教育年限与收入没有显著性关系。

(2)国内劳动力市场分割概述

我国学者对于劳动力市场非竞争性进行的研究开始与20世纪80年代,后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劳动力市场的建设问题及劳动体制的改革问题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等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炳申教授相继发表了多篇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模式及规则的文章,他在1994年出版的《劳动力市场配置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中国劳动力市场配置理论。9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开始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概念来描述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性的分割现象。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对于我国

劳动力市场具有代表性研究有: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市场机制发育的研究(张炳申1994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的研究(赖德胜1996年,李萍1999年);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陆春燕1999年);对中国乡村企业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研究(Yangya。1999年);中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及其转换的研究(张炳申2000年);对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研究(谭友林2000年);对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的研究(许经勇2000年)。

我国学者认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城乡分割,二是行业同工不同酬,三是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许经勇、曾芬任2000年),当然也有制度性分割,而且制度性分割是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主要原因(朱镜德2001),并且,体制性分割是我国不同于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一种特殊性表现(聂盛2000)。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资本结构在划分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依据中也逐渐成为主要因素(汪洋2002)。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正式劳动力市场与非正式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2相关研究和理论综述对中国劳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影响将最为深刻。

2.2.2享乐主义理论回顾

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的图形表述即是享乐主义工资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形成职业工资差别有五种情况:第一种,职业本身令人愉快或令人不愉快;第二种,这种职业的学习是容易还是困难,是便宜还是很费钱;第三种,这种职业的工作是稳定还是不稳定;第四种,从事这种职业所承担的责任是大还是小;第五种,在这种职业中是否有可能成功。这些情况的不同导致了补偿性工资的产生。概况来讲,补偿性工资主要来自对工作条件恶劣、较高的培训费用以及较高的生命危险程度等的补偿。

伊兰伯格•史密斯在《现代劳动经济学》对这一理论也进行了论述。书中从员工和雇主两方面考虑他们对于工伤风险和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和等利润曲线,然后进行了员工和雇主的匹配。

一般情况下,工资率在某种程度上与风险程度挂钩,呈正函数关系,即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并且,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曲线的斜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以下两个图形将享乐主义理论中雇员方面的行为特征表达出来。对于不同的企业,等利润曲线也存在着斜率的差别,它反映了不同企业消除风险的成本的不同。如果企业降低风险的成本大,那么为保持同等的利润水平就必须大幅度降低工资率来弥补这一成本所带来的利润的减少。

3 公务员报考热的现状及社会影响

3.1公务员报考热的现状

3.1.1报考总数增长现状

在我国现在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主体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研究生,博士生都是参考的主力军。在大学校园,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称谓“考碗一族”己和“考研一族”,“考证一族”、“考托一族”等一样流行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显已成为学生毕业必经的一个环节。如图3-1所显示的我国历年公务员报考人数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据中公网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职位的平均报考比例也呈增长的趋势。2005年这一比例为37. 3 : l ; 2006年为48. 6 : l ; 2007年为42. 1:1; 2008年为46:1; 2009年和2010年的比例都在70:1以上。图3-1历年公务员报考人数变化趋势(单位:人)数据来源:宁波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8位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年就89个城市的就业统计显示:公务员职1%}生在网络上晒出了他的“考碗”日历却吸引了30%的大学生。2009年有位考,表3-2。虽然,对于各省份的省考一些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省份实行了联考,并且参加联考的省份逐年增加,避免了上述“考霸”级人物的再次出现,但是,“考碗”日历足己显示了公务员这一职业在高校毕业生择业中的火爆程度。各省公务员报考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情况,2007年有1200名大学生报考只招取两名团干部的共青团重庆渝中区委,2009年河南公务员有的职位的报考比例高达到412:1,2010年潍坊市公务员的平均报考比例为43.8:1,最高的比例为683:1,20年浙江省有13万人报考公务员,竞争比例超过100:1的职位有55个。

3.1.2冷热不均现状

我国的公务员考试还呈现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冷热不均。从2010年国考的数

据显示,报考最多的仍是2009年最火热的海关系统,有的职位的竞争比例竟高达3205:1,但同时也存在无人报考的职位。对比两类职位不难发现报考聚集的职位不仅是学历要求不高,专业限制少,无政治面貌要求,无工作经验要求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工作地点多在沿海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作环境良好;无人报考的职位多是资历要求高,专业性限制比较强,有工作经验要求,并且,它们多属于一线的、工作较为艰苦的工作岗位。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

3.2公务员热现象的社会影响

3.2.1公务员热的积极影响

第一,改观公务员队伍。首先,公务员考试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为政府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工具,吸纳了政府机关工作所需的人才,大大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其次,吸纳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改进机关墉懒、拖沓作风,提高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使行政工作人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对公众的要求、需要、利益的反应也更为灵敏。

第二,间接创造社会生产力。政府机构创造生产力主要指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机构的推动作用所发挥的社会价值。我国的经济体是政府推动型的,因此,我国政府对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公务员是政府这一抽象组织的具体成员,所以,他们所作的行政命令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劣。我国政府为人民创造财富提供环境,这一环境的好坏对生产力有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公务员的素质越高,创造财富的环境就越好,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加速发展。政府部门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该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进步速度。公务员考试对于优秀人才的选拔对我国政治的民主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的进步都是有利的。

3.2.2公务员热的消极影响

第一,政府管理费用、交易费用增加。参加考试的人数增加,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用于考试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随之增加。政府自身公职人员队伍的增大,对于其管理的行政费用也随之增加。

第二,造成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公务员的报考者都是有很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背景的人,从国家的角度讲,国家培养他们花费了巨大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金,从事公务员工作他们的专业知识将不能得到最大化的运用,无形中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无效;从考生自己的角度讲,教育资源的浪费是直观的。在公务员考试备考阶段,考生将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从3公务员报考热的现状及社会影响社会的辅助机构角度讲,公务员辅导学校不断兴起,他们举办各类辅导班,出版、印刷繁多的备考资料,并且每一年都会更换,形成了“应试经济”现象,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第三,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畸形。熊彼特在他的企业家理论中指出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原动者”,是社会财富的第一创造者,没有企业家把人才、资源、文化等所有因素融合在一起,所有的资源力量都发挥不出来。如果公务员考试把国家的优秀人才都选入政府机关,那么就会打破原本优秀人才聚集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格局,造成组织、运行社会资源的企业家减少,最终,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畸形,社会的投入与预期产出出现了不平衡,社会财富减少。第四,反映就业价值取向偏差和创新意识下降。发展经济学家M•P•托达罗视行政管理为发展中国家最稀缺的资源,公务员的报考热意味着人们对于权利这种稀缺资源的追求;报考职位的冷热不均反映出了人们对于艰苦条件的规避;报考者出于安全需求进行报考,反映了优秀人才创新意识的缺乏。求稳、求安逸、功力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创新意识的下降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

4 公务员热的劳动经济学分析

4.1公务员所处的劳动力市场分析

4.1.1关于劳动力市场的界定

伊兰伯格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将劳动力市场定义为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何承金在他的《劳动经济学》中将劳动力市场定义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中被雇佣者提供劳动服务,得到货币工资或非货币工资;雇主购买劳动服务,付出货币工资或非货币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很多构成要素。它的主体是劳动者和雇佣组织,客体是劳动力资源,在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中介和组织者,还包括劳动力市场过程,以及雇佣交换中的货币因素和非货币因素。劳动者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雇佣组织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货币因素是指由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支付给劳动者付出劳动的回报,如工资、奖金、基金缴费等;非货币因素是指由货币以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报酬,如实物薪酬、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对公平对待的感知、工作时间的灵活性等,当然也包括一些机构立法及相关市场制度安排。劳动力市场是受非经济因素干扰最多的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分类有很多角度。一般按市场竞争状况可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垄断竞争劳动力市场、卖方垄断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双头垄断劳动力市场。在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中,根据雇主是否对劳动者实行工资歧视,又可以将其细分为无歧视的买方垄断和完全歧视的买方垄断。在无歧视的买方垄断市场,如果垄断者在以较高工资雇佣新劳动者的同时,就必须给原有的雇佣者涨同样的工资,只要他们的技能相同。此时,雇佣劳动者的边际成本就会大于平均工资成本。在完全歧视的买方垄断市场中,开始雇佣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较低,随着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加和劳动力供给量的不足,雇主需要支付较高的工资来吸引新的劳动者,但原有劳动者的工资不变,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此时,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和边际成4公务员热的劳动经济学分析本线及平均工资成本线三线合一。在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中劳动力市场被认为有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4.1.2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1949一1957年为从有到无阶段;第二阶段,1958一1978年为从复苏到完全消失阶段;第三阶段,1978一1992年为重新萌芽阶段;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为开始迅速发展阶段。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充分肯定了经济改革的成就和方向,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同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1994年7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劳动市场建设奠定了法律制度基础,劳动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启动。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继续发展各类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推进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1998年至今,政府注重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各类职业咨询网络基本形成,城市劳动力职业的选择趋于多样化,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和自由流动机制发挥了更大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改革,就业双向选择机制、劳动力流动与竞争机制、失业机制、社会保险机制等劳动力市场机制与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也开始逐步完善,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都己经初步确立。但按照现代劳动力市场的标准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表现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有所不同。从水平结构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的基本特征是网格化,即劳动力市场体系由若干独立、分散的区域市场组成;从垂直结构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梯级多层次,即劳动力市场体系由高低不同的多层次市场组成。具体表现为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行业劳动力市场分割,正式和从属劳动力市场分割。

第二,劳动力市场支持体系不够完善。首先,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

积金在内的涵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其次,就业服务管理制度,覆盖城乡的全国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都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缺失;再次,各地区、各层次以至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的调控网络等机制没有实现。

第三,劳动力市场立法不完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法律的全面保护。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法规建设仍是滞后的,缺乏法律调控手段。对于劳动力市场运行中出现的扰乱市场秩序的一些违法行为,没有相应严密的法律来约束和制裁,对于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一些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

4.1.3我国公务员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特征

公务员所处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独立的劳动力市场。首先,这一市场的雇佣机构是政府,但它的目标并不是和企业雇主一样,企业雇主的目标函数是个体企业利润最大化,而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中发挥特殊作用,它的目标函数是社会或集体的效用最大化。因此,面对同样的经济活动,企业和政府会做出不同的决策。企业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会选择从事“外部不经济”的经济活动,不会选择“外部经济”的经济活动。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在外部影响面前,“看不见的手”失去了作用,政府的职责就是在此时纠正这种个体理性而集体不理性的行为。由于雇主目标函数的这种独特性使公务员所处的劳动力市场变得比普通的劳动力市场更为复杂。

第二,从竞争状况来看,它属于买方垄断市场,但与一般的劳动力买方垄断市场又不完全相同。在一般的买方垄断市场中,工资由买方按照供求关系来决定。当供小于求时,雇主就会提高工资以吸引雇员;当供大于求时,雇主就会降低工资以缩小成本。在这种市场中雇主对于工资的决定是灵活的,有升有降。而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虽然也是由买方确定的,但受供求情况的影响较小,呈现出更强的刚

性。无论政府提供的职位是增是减,也无论报考公务员的考生是多是少,公务员的工资都维持在一个确定的水平上,并且会稳步提升。人事部网站上公布的资料显示:从1985年到2006年,国家就4公务员热的劳动经济学分析对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了8次调整,每一次调整工资都有涨幅。1993年n月巧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提出建立职务级别工资制度,建立正常的增资制度,从此国家机关的工资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脱钩,第一次建立了独立的国家机关的工资制度。按照这一工资改革确立的建立正常晋升工资制度的原则,从1995年到2005年,经过5轮的工资调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水平稳步增长。在2006年全国普遍启动公务员工资调整,使各职级的工资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010年人力资源部组织研究、拟订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方案和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工作方案。另外,由于我国的公务员工资的浮动是整体的浮动,并不区分新旧职员,因此这个市场是属于无歧视的买方垄断市场。

第三,在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中公务员所处的市场明显属于主要劳动力市场,但它有更优越于其他主要劳动力市场的特点,那就是它的工作稳定性是尤为突出的。公务员职业一直被誉为“铁饭碗”,甚至是“金饭碗”。据统计,1996一2003年,我国全国辞退的公务员人数不足2万人。粗略地计算,我国公务员年辞退率约0.05%左右,流动率在1.25%左右,这个数字要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数字,同期国有企业的失业率也高达35%,厂般正常企业的淘汰率在5%到15%之间。因此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公务员所处的劳动力市场是相关保障制度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众所周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综合国力的制约,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悬殊差距。2007在我国十五个省市开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研中学者就发现公费医疗、奖金、住房是公务员职业吸引力的关键构成。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提出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办法

由国务院决定。这意味着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的。这些都使公务员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比任何一个群体都完善的,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各种社会福利等。因此,公务员这一职业所拥有的福利是远优于其他职业的。另外,公务员的货币收入不只局限于工资,“灰色收入”和“钱权交易”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的大量存在,增加了公务员职业的货币收入。在非货币报酬上,他们享用的资源更是多方面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从公务员身份的界定看公务员自身就是掌握组织资源的政治群体,这一群体掌握着最重要的组织资源—政治权力。处于领导地位的公务员还支配着行政组织资源。由于组织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流动性,使得它们的拥有者可以用它们去交换其他资源。非货币的经济资源是指公务员的“隐性收入”,主要是其合法享有的各种与职位相当的特殊待遇如配用的车子、房子等,以及他们的职位可以分配的和可以控制流向的国家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是指公务员在工作期间通过进行学习、进修的机会来获取的文化资历。他们拥有更多的国内外培训,调研,考察的机会。调查显示,地厅级以上干部出国两次以上的比例达78.9%,县处级领导干部有62%出国考察过。这种比例是一般企业的员工无法比拟的。综上可见,公务员这一职业所处的劳动力市场是优于其他职业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的,这也反映了公务员工作的特点。

4.2享乐主义理论分析公务员热现象

4.2.1工作特点分析

通过对公务员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公务员工作的特点。与社会各行业相比较,公务员的工资虽然不是最高,但是其工作的稳定性是尤为突出的,其社会福利的覆盖是全面的。如果我们将一个稳定性强,高福利的工作定义为低风险的工作,那么,公务员的工作无疑属于低风险的工作。特别是自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公务员制度,2006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来,我国公务员制度已日臻完善,公务员工作的低风险特点就更为明显。另外由于公务员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及问责机制的不完善,又使得依附在公务

员职位上的权力和权利本身所带来的隐性收入很可观。对这一职业较高的待遇弹性和未来收入的期待已成为人们在衡量这一职业特点时,比较隐讳的心理尺度。上述情况决定了公务员工作是靠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来吸引雇员的,因此,它的等利润曲线要比非公务员工作的等利润曲线要偏下。在图4一1中,公务员工作的等利润曲线由A表示,非公务员工作的等利润曲线由B表示。4公务员热的劳动经济学分析图4一1公务员与非公务员工作的等利润曲线。

4.2.2考生偏好分析

报考公务员的主力军是毕业大学生和已在职的年轻公务员,他们大都是80,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父母的极袱中成长,衣食无忧,大部分事情也都由父母安排好,生活和学习对家庭的依赖过多,这就造成了他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不协调。进入大学后的独立生活和毕业之后即将面临的就业使他们有较多的失落感和仿徨感毛再加上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对报考公务员的主力军的心理及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显示当前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功利观念、诚信和爱心的缺失、责任意识淡薄。这样的价值取向使得他们在择业的问题上,对于风险是极其厌恶的。经历了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大量国有企业员工下岗,城市发展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高校扩招待业毕业生逐年累积时期的父母对于子女就业的偏好更是求稳。职业规划教父,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埃德加•H•施恩教授将职业锚分为五类: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管理型职业锚;创造型职业锚;自主或独立型职业锚;安全型职业锚。安全性职业锚的人注重一切按组织要求办,喜欢在别人的指示下做事,择业追求稳妥,希望维持稳定的职业,追求有个稳定的收入和前途。当代大学生是典型的具有安全性职业锚的人群。

4.2.3工作与雇员的匹配

由于现在大多数的毕业生所有的偏好曲线是鱿,因此,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对于工作的选择自然而然地就与等利润曲线A即代表公务员工作特

点的等利润线相切,最终形成工作与员工的匹配。

5 应对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建议与措施

享乐主义模型的比较静态化分析许多学者对于公务员报考热的问题提出了丰富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于解决这一问题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公务员报考热的产生归根结底要回到报考人员的劳动力供给及政府部门工作特点上来。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解决报考人员的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偏差以及政府部门工作的特征和一般企业工作的特征的偏差,即使报考者的就业观念转变以及拉近政府部门工作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差别。具体地讲,在图5一1中表现为切点尽远离原点方向移动,并逐渐与切点乓相靠近的过程。即就业观念上的改变表现为曲线认的斜率变小,并逐渐向曲线UZ的斜率看齐;政府部门工作的特点的改变表现为曲线A的斜率变大,并逐渐向曲线B的斜率看齐,同时代表其他工作的特点的曲线B的斜率变小,并逐渐向曲线A看齐的过程。

5.1改变报考者无差异曲线形状的对策

通过改变报考者无差异曲线的性状使其变得平缓一些,即图5一1中曲线鱿向曲线矶看齐,假设其在转变过程中变成曲线U。显然曲线U的斜率小于曲线认,而大于曲线矶。曲线认的转变所代表的涵义是报考者对风险关注程度的降低,即报考者更加具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从过多地偏好低风险逐渐转向偏好风险和创新。改变报考者的无差异曲线就是要改变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毕业生规避风险的就业价值取向。

第一,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的形成是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的,学校的正确教育可以使学生摒弃原有的、陈腐的、单一的就业观念和职业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多元化的择业;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在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环节,将这一环节的

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的深化,引导学生根据专业、兴趣、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学校不仅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改变毕业生强烈厌恶风险、规避风险,寻求一劳永逸的工作岗位的就业倾向。

第二,学生自身方面,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2003年起我国高校实施扩招计划,4年后,毕业生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后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日趋加剧。毕业生在这种压力下就业的盲目性在加大,一味寻求安稳,出现了“羊群效应”。他们并没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估自己,没能去选择一个最能发挥自己创造潜力和激情的工作岗位,将广泛的职业选择人为地缩窄了。

第三,政府方面,完善劳动力市场,改善就业体制和就业环境,创造更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多就业岗位和公平的人才发展环境。理想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人才的“蓄水池”,它可以吸纳和培训劳动力并调节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统一有序地管理人才。政府应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向理想型的劳动力市场迈进。首先,加快劳动用工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进程,建立公平的就业竞争制度。好的制度是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保障。其次,应加大对人才交流会、招聘会等的审查力度,对以牟利为目的的举办者予以法律制裁,使人才交流和招聘步入规范的轨道。再次,建立并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可以迅速地、及时地为工作的寻找着提供准确的、权威的就业信息。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毕业生需求和供给的统一规范的数据信息,剔除虚假的、不规范的信息。最后,加强建设就业中介机构。行为规范的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可以很好地为就业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个互相了解的平台,为就业提供信息的引导和服务。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可以使求职者降低寻找工作的成本,对于工作的偏好曲线相应变得平缓些。另外,政府也应该强化毕业生的创业公共服务,加大对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创造出一些新的就业岗位,大大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第四,社会大众媒体方面,发挥舆论宣传工具的优势,打破人们对于不同职业存在的偏见,改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引导大众树立起职业平等的观念,为不同职

业的劳动者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也有一个更为宽松的社会氛围。

5.2改变政府部门工作特点曲线形状的对策

通过改变政府部门工作的等利润曲线的性状,使其变得陡峭一些,即图5一1中曲线A逐渐向曲线B看齐,假设其在转变过程中变成曲线C。显然曲线C的斜率大于A,而小于B。曲线A的转变所代表的涵义是公务员工作的特点变得与非公务员的工作的特点慢慢接近,不再是稳定性非常高,风险非常低的职位。要使公务员工作的特点改变最主要的措施是政府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力度。

第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使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应对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建议与措施:享乐主义模型的比较静态化分析目的是促使政府职能转向“服务型政府”和“有限政府”,依法行政。我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做了全面部署,报告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部门由权利部门变为服务部门,不仅促使人们改变原有的政治文化传统观念,摒弃“官本位”、“高官厚禄”的思想、“学而优则仕”的共识,重视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作岗位,提高对这些岗位的认可度,而且可以提高公务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第二,完善公务员考评制度。考评问责制度是指对公务员品德、能力、工作绩效、廉洁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的数据作为其职务升迁或降低、奖励或惩罚的依据。同企业的考评问责制度的效果相同,这种做法也可以有效的激励公职人员,提高其自身品德修养、工作实绩、业务能力等。完善的考评制度要有细化的定量考核体系,规定具体的考核目标和执行细则,使考核要求具体落实。

第三,完善公务员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本应是贯穿公务员考试录用、职务晋升与降职、任免和辞退的核心机制。但是,我国公务员系统在公务员录用之后对这一机制的引入并不充分。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只要进入体制内就不会被踢出,至

于升降,任免的权力都在上级手中。经济学理论一向强调竞争带来活力,公务员系统中竞争的缺少抑制了这一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完善监督问责制度。监督问责制度是约束公务人员职务行为,增强其责任意识和公仆观念的制度。我国这一制度的运行不是很完善,对于权利的约束力度不够,各级政府都会出现滥用权力、钱权交易、以权谋私等现象,而且对发生这些现象的责任的追究程度也不够。

第五,贯彻实施公务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将公务员的财产实行申报可以有效限制公务员的不合理收入,实现其收入的规范化、透明化,遏制利己投机性需要和寻租问题,让这项工作的风险性与真正的收入相匹配。

第六,完善退出机制。与企业相比,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出口是相对不够流畅的,用人制度并没有形成“优胜劣汰”的状况而是形成了“只进不出”的不良现象。退出机制的不完善使公务员职位的稳定性更显突出,公务人员由此形成的轻松心态也大大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享乐主义模型分析

5.3改变非公务员工作特点曲线形状的对策

通过改变非公务员工作的等利润曲线的性状,使其变得平缓一些,即图5一1中曲线B逐渐向曲线A看齐,假设其在转变过程中变成曲线C。显然曲线C的斜率小于B,而大于A。曲线B的转变所代表的涵义是非公务员工作的特点与公务员的工作的特点相靠近,两者差距缩小。两者差距的缩小主要是通过提高非公务员工作的收入及其稳定性。

第一,完善社会保障,特别加强医疗、工伤、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提高非公务员群体的保障水平,均衡发展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社会保障。非政府部门工作者的权益保障的全面化有利于平衡社会各行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差距,正面满足

人们的安全需要,相对降低公务员工作的职业吸引力,提升其他行业的职业吸引力。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最重要的是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的步伐,形成法治化的、规范化的、高效率的运行管理体制。此外,在法律依据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预算管理,实行社会保障基金的全过程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基运营管理机制,健全资金筹集、支付、运营的检查监督机制。

第二,给予企业税收补贴。针对那些工资和社会保障方面投资比较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此激励企业充分重视劳动力的权益。税收优惠的标准可以依据其在工资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比例来确定。政府监管部门也要定期、不定期地对企业进行监督、审计,以确保税收优惠政策确实落实。

第三,加快企业工会组织的建立步伐,强化工会维权意识,推动企业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投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的改变,工会成为工人维护自身利益的客观需要,成为协调劳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的积极因素。现代工会理论强调工会作用机制的加强对于员工的合法权益的组织保障作用。工会在切实维护和代表工会会员利益的前提下,有效地在员工和企业管理层之间进行传递信息,为劳资双方平等、高效地沟通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工会和各行业工会的积极作用,提高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收入和保障水平。

结论

公务员这一职业近年来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公考逐渐成为择业人事必经的考试之一。随着公务员考试报考和参考人数的攀升,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公务员热”,这一热潮的主力军是作为企业家才能后备力量的高校毕业生。“公务员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出我们社会的现状和问题。无论其原因是公务员工作优越性、官本位的思想、教育体制的缺陷还是考生自身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缺失,这一现象都己成为经济学话语中的一种“特征化事实”。本文主要通过公务员工作特点即公务员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的独特性和公务员报考者的偏好两方面进行论述。主要观点是:

(一)公务员由于其雇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劳动力市场的优越性和独立性,他们所处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的劳动力市场的差距是公务员热这一社会现象产生根本因素,当代高校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与之匹配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的热度。

(二)公务员热的现象也同其他的社会现象一样,具有两面性,有其积极的影响也有其消极的效应。对于其消极的影响应采取对策予以最大限度地肖吐弱。

(三)政府作为社会制度的设计者,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者应该完善劳动力市场,改变其分割现状,缩小不同市场之间的差距,从而改变报考者无差异曲线形状,改变政府部门工作特点曲线形状,改变非公务员工作特点曲线形状,建立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人才配置均等化,促进经济发展,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部门。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肯定是社会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然,但本文只是从政府工作特点和考生偏好两个方面分析公务员热这一社会现象,并没有对其他方面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孙文中,申丽娟.我国“公务员热”的社会学分析LJ].行政与法,2007,(6).

[2]冯英.公务员热背后的权利诱惑[J1.中国社会导刊,2006,(3).

[3]乔德中.“报考公务员热”现象浅析一政治文化传统的一个视角[l].科技信 息,2008,(11).

[4]吕慧芳.公务员热引发的思考[J].人才开发,2003,(4).

[5]阿木.“公务员热背后的社会心态”[J].时代潮,2005,(22).

[6]翁文先.论我国“公务员热”的成因与现实影响[J].行政与法,2005,(10).

[7]崔光胜,马兴法.“公务员热”的动因及其问题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5).

[8]陆艺,张帆.当前“大学生公务员热”对教育的负面影响[J].法制与社会, 2009,(3)•

[9]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l0]宋慧杰.公共管理视角下对“公务员热”现象的剖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3).

[11]陈晶晶.公务员热隐含行政机关权力之忧[N].法制日报,2006一10一18(7).

[l2]孙继伟.浅谈当今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一以公务员制度为视角[J].时代经 贸,2008(6).

[l3]王文凯,赵晶晶.需求层次视角下的公务员报考热导引分析[J1.辽宁行政 学院学报,2008,(2).

[l4]翟校义.公务员职业吸引力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9).

[15]姬养洲.“热”考碗与“冷”求职IJ].人力资源,2009,(12).

[16]王静静.“公务员报考热”现象之理性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4).

[l7]钟铁铮,盖志毅.“公务员热”背后的理性思考[Jl.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3).

[18]许传新.“公务员热”的台前幕后[J].人力资源,2007,(5).

[19]宋慧杰.“公务员热”现象导引探析[Jl.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l).

[20]韩勇,廉永杰.“考公务员热”现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电参

考文献视大学学报,2006,(2).

[21]卢现祥,梁玉.寻租、人力资本投资与“公务员热”诱因[月.改革,2009,

(11).

[22]卢立听,朱宗宝.管理心理学视角下对“公务员热”现象的浅析[J].市场透 视,2008,(10).

[23]丁静林,丁云波.由“公务员热”引起的对高等教育的反思[Jl.今日南国, 2009,(4).

[24]南丽君,王玉华.大学生“考公务员热”透视出高校“应业”教育的缺失[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25]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M].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6,(2).

[26]王沟,姜广东,王萍等.劳动经济学[M].第一版.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 社,2008,(3).

[27]王春鸽.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其就业影响[J].人力资源管理,2009,

(6)

[28」张维迎.市场的逻辑[M].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

[29]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Ml.第八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8,(3).

[30]何承金.劳动经济学[M].第三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4),

[31[乔林碧,王耀才.政府经济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3).

[32]拉齐尔.人事管理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3]张炳坤等.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及其转换田.经济研究,2002,(7).

[34]葛苏勤.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最新进展[J].经济研究,2002,(12).

口61月亮.从“考公务员热”看公务员精神的塑造[J1.资料通讯,2006(6).,

[35]袁岳.公务员需要公益人格[J1.人才资源开发,2009,(3).

[36]Piore,TheDualLabourMarket:“TheoryandAPlieations,,(1970).

附录一

34

我国公务员热浅析

http://m.nmgzasp.com/dx/42872/

推荐访问: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
相关阅读黑龙江 
热点推荐